热门文章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焦点,然而农民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8月发布的《“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显示,自2014年起,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超过3万亿元;截至2015年末,“三农”互联网金融的规模为125亿元。近来,众多互联网公司纷纷宣布进军农村金融市场。
目前,农村金融仍处于前期探索阶段,农村金融的最大问题在于,很多农村金融经营者不了解农村,对农村的了解程度正是农村金融企业的生命线。
针对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公司纷纷布局农村金融的现象,互联网公司涉足农村金融,很大程度上是“电商下乡”。因为,阿里、京东在农村布局的商业模式——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还有与之相关的金融业务。
农村金融一直存在的难题是,由于成本原因,主流金融机构基本退出农村市场,目前主要是农信社和邮政储蓄,但是其业务流程繁琐,实际利率要高于互联网金融平台。此外,农村金融的主流力量是民间资本、熟人借贷、高利贷等,但这种形式不但利率高、有效半径极为有限。
我国农村金融深化程度低、正规金融机构供给不足,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但是归咎到本质原因,是因为农村市场较为复杂,所以大部分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都会碰壁。
无论京东金融还是蚂蚁金服都依托于电商平台渠道下沉来发力农村金融,目前这二者的农村金融的突围点都选择在以其支付手段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
农业产业链金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涉农贷款 “小、散、差”以及银行不愿意做的问题,农业供应链金融,由于存在上下游的联动效应,畅达的信息保证了相关各项投入能及时到位,促进农民增收。
随着国家对于金融风险前所未有的重视,监管机构不断收紧网贷行业政策,很大程度上压缩了网贷行业的空间,网贷行业被迫回归到小额分散的业务。出于合规要求,供应链金融成为少数几个符合监管规定的普惠金融业务之一。